为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案例教学高质量发展,7月24日至25日,大工经管学院60余名师生赴山东青岛开展企业案例采编调研活动。师生以“走进标杆企业,采编典型案例”为主线,围绕企业生态战略、数据治理、智慧港口建设、新能源产业创新等主题,深入海尔集团、浪潮科创中心、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四家企业一线,通过实地调研、高管访谈、专题座谈等形式,系统采集并梳理可用于课堂研讨的鲜活案例素材。
海尔集团——从制造到生态的转型之路
在海尔集团,师生团队重点围绕“生态品牌战略转型”与“人单合一管理模式”两大教学主题展开案例采集。通过参观海尔生态体验中心及文化展,实地记录海尔从传统家电制造商向物联网生态平台企业演进的关键节点、战略决策与组织变革历程。海尔集团战略发展部合作总监吕泽民、总裁办学习交流中心院长杜崇飞分别对企业相关情况进行介绍,并接受师生访谈,深入解析“战略-组织-机制”三位一体创新体系,为案例撰写提供了详实的一手资料。
浪潮科创中心——数据治理驱动数字政府建设
在浪潮大数据产业园,案例采编团队聚焦“数据要素×”背景下政企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实践。通过展厅参观与场景化解决方案观摩,系统采集浪潮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案例。浪潮集团副总裁、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张峰围绕“数据治理与数字化转型”主题接受深度访谈,分享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与数据治理核心机制,为后续开发数字化转型主题的教学案例提供权威素材。
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智慧绿色港口的中国方案
在青岛港集团,案例采编团队围绕“全自动化码头建设”与“劳模创新工作室机制”两大主题展开调研。通过现场观摩无人码头作业、采访“人民工匠”许振超及其团队,系统采集青岛港在自动化码头技术创新、绿色港口建设、工匠精神传承等方面的典型案例素材。
在青岛港集团新闻中心主任焦兰坤的带领下,调研团队专程走进“许振超劳模创新工作室”,与“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许振超大师进行了一场“红色教育+案例挖掘”的深度对话。从20世纪90年代带领桥吊队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到退休后仍坚持每周为青年员工授课,许振超用朴实语言还原了青岛港人“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奋斗史。当听到“振超效率”最初是靠一把螺丝刀、一张旧图纸、无数次通宵试验“磨”出来时,现场师生深受触动。许振超指着工作室墙上的老照片说:“那时候没有自动化,我们就用‘土办法’啃‘硬骨头’,靠的就是党员带头、群众跟上。”
“今天的调研不仅补全了案例的‘精神维度’,更让我们理解了红色文化如何转化为世界一流港口的核心竞争力。”老师们表示,后续案例将以“红色引擎”为线索,系统梳理青岛港把党建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的实践路径,为案例教学增添一抹鲜亮的“中国红”。
特来电新能源——三网融合的绿色生态创新
在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案例采编团队围绕“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充电网生态构建”“立体车库创新应用”等主题展开深度访谈。特来电副总裁、2024级EMBA校友周小飞及企业高管团队分别就企业战略、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等模块接受访谈,系统梳理特来电在“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融合创新中的典型实践,为开发新能源产业教学案例提供完整素材。
此次青岛站案例采编活动共形成四大主题的调研记录与访谈纪要,后续将由大工经管学院师生团队进行系统整理与开发,形成具有行业代表性、教学适用性与实践启发性的高质量教学案例,以冲击2026年第十七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为标准,持续服务于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
2024年,大工经管学院分别组织安徽、云南两次案例企业行活动,已经形成一批优秀的管理案例。未来,大工经管学院将持续拓展行业头部企业资源,常态化组织案例采编活动,推动案例开发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产业洞察力与创新领导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上一条:2025首届先进能源产业国际大会成功召开
下一条: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学院主编《人工智能+汽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