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办“数智化项目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暨第三届项目管理20人论坛”。来自挪威BI商学院、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广州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的资深项目管理专家学者,共话项目管理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问题和解决方案。
会议伊始,开幕式主持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宋金波教授对本次研讨会和论坛发起目的、意义作了介绍,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挪威BI商学院Ralf Müller教授、魁北克大学Nathalie Drouin教授等知名学者作了主题演讲和学术交流。论坛设国际论文发表与合作、前沿研究与课题交流、青年学者成长与发展三个议题。
来自挪威BI商学院的Ralf Müller教授作题为“A Governance Model for 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 in Coopetitive Settings”的报告,聚焦合作竞争环境下的项目组合管理提出综合治理模型,指出有效管理合作竞争环境中的项目组合需要平衡结构和关系措施,并在整个过程中关注信任与不信任的动态平衡,以确保项目成功和价值创造。
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的Nathalie Drouin教授作题为“Policy-driven projects: Empowering the world to confront grand challenges”的报告,着眼于政策驱动型项目在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中的作用,揭示其与传统项目不同的以社会价值创造为导向、依赖多利益相关方协作及适应性治理的核心特质,并呼吁学界与政策制定者协作,通过跨学科研究重构项目管理范式,以平衡短期行动与长期转型需求,推动可持续未来建设。
来自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左剑教授作题为“Solid waste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An Australian Case Study”的报告,聚焦澳大利亚固体废物管理的现状、挑战与创新路径探讨了多维度解决方案,包括技术革新(如塑料改性道路建设),以及政策干预(如填埋禁令+危险废物追踪)等,通过对提升回收率的显著效果和地方政府的“回购再生品”闭环实践,强调实现可持续循环经济需协同政府精准政策、企业责任延伸与公众行为变革。
浙江大学寿涌毅教授作题为“How to digitalize social enterprises: Evidence from private museums in China”的报告,聚焦社会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一新兴议题,以中国私人博物馆为实证研究对象展开探讨,指出数字化转型对平衡多元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关键作用。通过对103家中国历史文化类私人博物馆的调查研究,报告为社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策略建议,揭示了合作与利益相关者平衡在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韩凤芹研究员作题为“财政科研项目创新管理的几点思考”的报告,聚焦财政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的核心矛盾,提出以制度松绑、市场撬动、专业赋能三大路径来重构管理体系。在制度方面,推动预算编制简化、下放设备费外预算调剂权,强化科研自主权。在市场机制方面,倡导引入“拨投结合”模式。在专业服务方面,构建去行政化平台机构,实行“管评验分离”,破解“重审批轻服务”困局。
华中科技大学周诚教授作题为“月球基地原位建造科学技术挑战”的报告,围绕月球基地原位建造方案进行了前沿分享,重点聚焦于月壤模拟物及其供应材料、地外无人自主建造技术、空间环境挑战、关键结构设计和服役性能演化等方面的进展,分析了月面极端条件对关键结构的影响,并提出月球基地建造的十个挑战,为地外无人建造提供可实施路径。
华南理工大学牛保庄教授作题为“贸易壁垒冲击及数智韧性提升策略研究前沿”的报告,分享了中美贸易新形势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战略路径,认为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攻坚、全球布局优化、制度保障强化”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并针对美国关税升级及欧盟ESG合规壁垒,提出构建“分布式贯通”体系,形成物理分散、逻辑协同的韧性网络。
同济大学施骞教授作题为“极端温度事件下城市建成环境热韧性分析及提升策略”的报告,提出“建筑热韧性—冷却中心可达性”二维评估框架,通过整合城市形态数据与微气候模拟,实现精准识别建筑级脆弱点,并结合多维度公平性分析,同步构建精细化冷却中心可达性模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解决方案。
重庆大学王歌副教授作题为“项目网络治理研究的若干体会”的报告,结合其在《管理世界》、《Public Management Review》等期刊上发表的学术成果分享了开展项目网络治理研究的核心框架与实践路径,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揭示了网络结构对治理效能的深层影响,通过结构洞理论的辩证研究提出动态网络构型,并展望了项目网络治理研究的未来发展。
天津大学傅永程副教授作题为“基础设施项目ESG制度要求与响应策略:一个多案例研究”的报告,分享了基建项目ESG治理的核心矛盾,并基于四大跨国项目案例,揭示了ESG执行存在动机和行动偏差,提出构建政企协同治理框架,通过制度理论整合银行、东道国政府及社区等多元主体诉求,将ESG深度植入项目全周期风险管理。
大连理工大学于淼副教授作题为“基于案例的项目管理研究与教学”的报告,分享了她在经济管理学院案例文化影响下开展项目管理研究与教学的经历,通过在《管理世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等期刊上发表的学术成果,交流如何基于案例探讨项目驱动型组织治理和大型项目跨组织治理问题,分享了基于案例打通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体会。
除探讨当前时代背景下项目管理的新问题、新方法和新实践之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大连理工大学朱方伟教授还与参会专家进行了《项目管理》教材再版的专题研讨。朱方伟教授指出该教材旨在打造立足中国实践、融合前沿趋势、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的“中国版项目管理手册”,在原有基础上融合了最新管理实践,具备体系化、理论化、实践化、前沿化、中国化、实操化六大特点。随后,与会专家对新版教材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通过国内外与会专家对项目管理前沿研究的深度分享与深入交流,本次论坛在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下激发了更大的创新与合作,同时也为实现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互促共进贡献了力量,有助于持续推进“扎根中国、国际融合”的项目管理前沿演进、提升中国项目管理研究社区的影响力。
下一条:经济管理学院三位教授在第三届工程管理前沿年会分享研究成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