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孙晓华教授作为第一作者,马雪娇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与研究生孔一杰及于婷合作的论文《中国制造业的数字鸿沟—— “接入-应用-转化”的分析框架》在《管理世界》2025年第4期正式发表。
该论文是孙晓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工智能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策略研究”(24&ZD050)的阶段性成果。
研究概况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数字化成为生产方式变革和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埃森哲发布的《2023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显示,仅2%的受访企业开启全面数字重塑,大部分企业仍只关注单一的业务转型,关键数字化能力上表现并不均衡,使得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数字鸿沟问题。那么,制造业数字鸿沟的内涵与形成机理是什么?如何科学测度中国制造业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存在又会对制造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按照带来社会不平等的一般性内涵,制造业的数字鸿沟是指微观企业在数字技术的接入可及性、实际应用性和获取收益性的差距。有鉴于此,本文基于数字接入、数字应用和数字转化三个层次构建数字鸿沟的分析框架,阐释数字鸿沟的形成机理。具体地,数字接入体现客观上企业进行了多少数字化资产投入,数字应用反映主观上企业开展了哪些数字化业务,数字转化则显化了数字接入在数字应用的影响下转化为生产率的实际效果。进一步考虑到数字应用在数字接入转化为生产率过程中起到关键桥梁与催化作用,将数字转化过程分为掉入数字化陷阱的阵痛期、开始享受数字化红利的转换期和驱动效果由量变到质变的加速期。
基于这一理论框架,方法上,本文分别利用数字化相关资产和数字化相关词频衡量数字接入与数字应用水平,选择基尼系数作为主要测算方法,对中国制造业全国以及区域的数字接入沟和数字应用沟进行了统计分析;实证上,以2010-2023年制造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为样本,用全要素生产率反映制造企业的数字转化收益,通过门槛效应模型对数字转化沟进行实证检验,并分别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检验阵痛期、转换期和加速期的作用机制。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基于制造业数字鸿沟的内涵解析,根据数字技术赋能企业运营由接入端、到应用端、再到转化端的基本过程,创新性地把制造业数字鸿沟分为接入沟、应用沟和转化沟;第二,我们提出制造企业数字转化存在阵痛期、转换期和加速期,阐释了经营成本、技术创新和协同合作分别为三个时期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数字接入和数字应用是否以及如何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新的解释,有利于拓展已有文献关于三级数字鸿沟的理解;第三,按照“基础设施—人才保障—制度支撑”的逻辑,探讨了外部数字生态对制造业数字转化沟的调节效应,为政府部门优化数字生态环境促进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作者简介
孙晓华 第一作者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兴辽人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经济”学科主任,辽宁省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科负责人,辽宁省重点新型智库“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和辽宁省社科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的负责人,首席专家。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产业融合专委会委员,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决策咨询专家,辽宁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论文一百四十余篇,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多项。
马雪娇 通讯作者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青年经济统计学者分会理事,入选202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爱思唯尔共同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要从事数字经济、经济统计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1项,在《管理世界》、《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统计研究》、《光明日报》、《辽宁日报》、《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ABS4)、《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与报刊发表文章四十余篇,Web of Science H指数20。参与撰写咨政建议10余篇,分获得省市级领导批示、采纳。
上一条: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师生热议《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读》
下一条:大连理工大学经济与商业学科在U.S.News大学排名中单项指标全球第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