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首页English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经管睿评 | 逯笑微:深化应用场景创新,驱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5-27  

【编者按】

5月26日,经济管理学院教师逯笑微在《大连日报》发表题为《深化应用场景创新,驱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章。文章指出,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技术资金密集度高、上下游带动能力强等特点。大连作为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并初步构建了低空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未来应通过深化应用场景创新、整合优势科技资源、适度超前基建保障,在“低空+文旅”“低空+海洋”等方向打造区域特色,发展新型飞行器技术,构建起“一网多节点”的低空智联网络,夯实低空经济发展的根基,助力大连在低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占据制高点,高质量挺进万亿GDP城市。现转发全文。


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产业链条长、技术资金密集度高、上下游带动能力强等特点。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3月全国两会,“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大连市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潜能。近年来,大连市通过政策引导、场景示范和技术突破,初步构建了低空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在未来的发展中,通过深化应用场景创新、整合优势科技资源、适度超前基建保障,助力大连市在低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占据制高点,高质量挺进万亿GDP城市。


1、深化应用场景创新,释放市场需求

应用场景是试验空间、市场需求、弹性政策的复合载体。场景创新是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增长的过程。深化应用场景创新,能够从需求端释放市场潜能,有效拉动大连市的低空经济发展,实现低空新技术新产品在实践中快速迭代优化,获取商业价值。

一是打造“低空+文旅”特色品牌。大连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将低空产品和技术融入传统旅游资源中,既丰富了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又能使传统旅游资源焕发新的生机,为低空经济的居民消费应用场景注入新的活力。开发以低空飞行为主题的旅游产品,设计“空中看大连”精品海上航线(如星海湾跨海大桥、旅顺军港全景飞行),引入VR全景拍摄设备,提升游客体验。建设低空飞行营地,在金石滩、大黑山等景区建设飞行体验基地,提供直升机观光、滑翔伞培训等多元化服务。

二是打造“低空+海洋”融合模式。大连市海域面积广阔,海岛资源丰富,以海洋场景为基础进行创新,将进一步深化低空经济工业应用布局。利用无人机和轻型飞机构建“海岛-陆域”快速运输通道,搭建海上物流网络,重点布局冷链药品、生鲜水产等时效敏感货物的运输,降低传统海运成本。例如,在长海县试点“无人机+无人船”多式联运,提升海岛物资补给效率。开发低空飞行器搭载的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海洋污染、赤潮和渔业资源,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针对海上事故、海岛突发疾病等场景,建立覆盖辽东半岛的“低空救援走廊”,整合直升机、无人机和海上救援力量,形成30分钟应急响应圈。

三是探索城市空中交通网络。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构成的城市空中交通(UAM)是未来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金石滩、东港商务区试点eVTOL载人飞行,试点商业化载人航线。引入“共享飞行”“空中出租车”等创新服务,结合TOD模式建设“P+R”(停车换乘)空中交通接驳点,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加强区域协同,与营口、丹东等城市联合制定空域协同管理规则,开通跨市物流和救援航线。在此基础上,探索城际之间的eVTOL载人飞行,联合沈阳、长春等城市,推动eVTOL跨区域航线互联互通,共享空域资源与产业配套能力,形成区域协同优势‌。

2、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

新型低空航空器如载人eVTOL在城内通勤、城际交通、私人出行、观光旅游、医疗与消防救援、警务安防等应用场景下的年新增需求将在2030年突破1.2万台,2035年接近4.2万台。而新型低空航空器制造对于上游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关键技术的需求潜力十分巨大。整合大连市现有的产业、科技资源,培育核心材料、中间产品和关键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将有效带动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一是聚焦低空航空器制造,打造产业链上下游核心竞争力。大连市拥有大量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这些企业与低空航空器制造的产业链和技术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可整合现有产业链资源,集中突破新型低空航空器制造。低空航空器对材料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攻关碳纤维复合材料、耐腐蚀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通过资金政策支持本地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适用于海岛运输的中大型货运无人机(载重500公斤以上),抢占东北亚市场。发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解决传统锂电池续航短板。推动在氢燃料电池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如新源动力)为eVTOL的国内制造厂商提供氢能燃料电池解决方案。

二是聚焦新型低空飞行器技术创新,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新型低空飞行器如eVTOL、飞行汽车正处于产业演进过程中的技术验证阶段,大量核心技术尚未成熟,还未迈入技术路径的收敛阶段,可以联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成立低空经济研究院,设立跨学科研究平台,重点攻关低空导航、智能避障和能源管理技术,突破低空飞行器制造和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同时,推动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转化,在保税区、高新区建设低空经济中试基地,提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一站式服务,缩短技术转化周期。进一步,联合沈飞、黎明航空等企业成立东北低空经济联盟,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3、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根基

低空基础设施是保障各类低空经济活动,特别是低空飞行活动的关键要素,各类低空航空器的安全起降需要与之匹配的通用机场、起降点等各类型起降设施。目前我国适用低空航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较于发达国家尚不成熟,适度超前基础设施能够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设施保障。此外,充分释放低空空域资源,完善低空领域新政策新规范,是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获得有效应用的前提。

一是构建“一网多节点”起降体系,建设低空智联网络。建设适合低空飞行的起降体系,对起降点进行分层布局,可按功能将起降体系划分为三级网络。以金州湾临空经济区建设综合性起降基地作为核心枢纽,配备维修、充电和指挥中心。在长海县、庄河市等县区布局多个中型起降点作为区域节点,满足物流和应急需求。在重点医院、景区和工业园区设置微型起降平台,支持短途配送和巡检,构建社区微站。同时,推动空域数字化,结合5G和北斗技术,实现起降点与飞行器的实时通信和数据交互。

二是优化空域管理机制,释放低空资源潜力。加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推动空域分类划设,联合军方和民航部门,在金州湾、长海县等区域划定低空飞行“绿色通道”,优先开放300米以下空域,简化飞行审批流程。依托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化物所的科研力量,建设智能空管平台,研发低空交通管理系统(UTM),实现飞行计划申报、动态监控和冲突预警的自动化,提升空域使用效率,为深入挖掘创新应用场景,实现场景大规模商业应用提供空间载体保障。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策保障体系。针对“低空+海洋”“低空+文旅”等特色场景的企业,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给予税收减免、设备购置补贴等支持。联合社会资本设立低空经济引导基金,重点投资氢能动力无人机、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前沿领域。率先在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器适航审定、飞运行安全管理、生态环境安全、应急管理、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依据具体行业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应用场景落地实施,商业化运营提供政策保障。

来源:大连日报(2025-05-26)

上一条:第二届辽宁省大学生期货模拟交易大赛颁奖典礼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

下一条:清风伴青春 廉心向未来 经管学院本硕学生支部赴白云山廉政文化山体公园开展学习教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