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首页English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心声!从教40年、30年、20年、10年,他们这样说...

2025-09-10  

管理学教师要扛起“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 的三重天然使命...

从教三十年,我牢记师嘱上好课,让学生收获最大...

扎根学术,教学相长,传火种、守讲台、践使命...

用爱心守护学生的脆弱,用耐心等待迟开的花朵,用责任心筑牢学术的基石...



我们向从教40年、30年、20年、10年的教师致敬~请您谈一谈从教感悟,聊聊教学里的小故事...


苏敬勤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40年

选择成为高校教师,从来不止是择定一份职业,更是选择了一种浸润灵魂的思维方式、一种扎根育人的工作方式、一种与知识同行的生活方式。这份选择于管理学教师而言,更意味着扛起 “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 的三重天然使命 —— 我们既是商业智慧的探索者,也是管理思想的传递者,更是理论落地的推动者。

在管理学领域,知识创造从不是闭门造车的空想。当企业一线的最佳商业实践,与书本中沉淀多年的经典理论相遇、碰撞,甚至产生看似 “相悖” 的火花时,恰恰是认知突破的契机。或许是某家民企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灵活应变,颠覆了传统战略模型的预设;或许是某类平台企业的创新运营,让我们对组织边界的理解有了新维度。每当此时,头脑中豁然开朗的瞬间,都让我们对商业世界的本质认知更深一层,也让理论体系在实践检验中愈发完善、更具生命力。

而知识传播与应用,则是让这份智慧真正产生价值的关键。我们将理论化的管理知识,传递给课堂上的万千莘莘学子,帮他们搭建分析商业问题的框架、培养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也分享给一线的青年教师,助力更多教育者成长为优质知识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当这些知识走出校园,应用于千行百业 —— 从制造业的效率提升,到服务业的模式创新,再到新业态的合规发展,每一次落地都是涓涓细流的汇聚。无数个体、企业因管理智慧而受益,最终便凝聚成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蓬勃力量。

回望来路,是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伟大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探索、传播、应用管理知识的广阔舞台。向时代致敬,更向每一位坚守使命、以知识赋能发展的管理学教育者致敬!


刘艳萍

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30年

时间过得真快,我从事教学工作已经三十年了。记得刚到管院时,汤正如老师叮嘱我:“在学校里当老师,首先要把课上好。”这句话让本来就非常喜欢学生的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我经常提醒自己:“学生上课的时间也很珍贵,要对得起学生”。

我曾有幸去听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授课,完整地听完几门课程,收获颇丰。我由衷地感谢老师们的无私分享,正是他们的帮助,助我稳步站上讲台。

工作十一年的时候,我突然患上重病。周围不少病友选择辞职回家静养,可我知道,那不适合我:待在家里,我容易陷入胡思乱想。而每当我站在讲台上,我的注意力便完全被课程和学生“吸”走,忘了生病的事儿。管院老师们给予我很多关心和照顾,我被温暖包围着;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让我感受到“生病中的我”还可以对学生“有用”。可以说,在那段容易自我否定的日子里,是管院老师们和“三尺讲台”共同给予我与疾病抗争的勇气和动力。

在生活基本走向正轨之后,我开始主动参加各类教学培训,或者以赛促教。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我从“学无止境”联想到了“教无止境”,即: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无止境的,不论教学多少年,教学能力都有继续提升的空间,需要我不断探索和改进。

从教三十年,我最在意的就是“如何让学生的收获最大”,这也将是我未来不变的追求。


马艳艳

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20

2005年-2025年,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我在大工的讲台上已经度过了二十个春秋。想起1999年高考志愿填报时的场景,班主任强烈推荐我填报师范院校,因为他觉得我非常适合当老师。但我执意不肯,我当时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太单调了,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最终我也没有填报任何一所师范院校。

然而,命运的丝线总在不经意间编织成网。2005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还是站在了三尺讲台上。前几年MBTI人格类型测试挺流行,我也好奇就测试了一下,没想到是ENFJ“教育者”。看到这个结果,过往的一切都在这一刻找到了答案:原来我早已在命运的剧本里,写好了与教育相遇的伏笔。

回望二十年的教师生涯,远非当初想象中的“单调”二字可概括。而我也在这旅程中不断成长。从最初照本宣科的青涩,到学会用故事点燃兴趣;从执着于“正确答案”,到鼓励学生质疑与探索。正如那句“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我逐渐理解: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脚手架”——托举他们触摸更高处的星光,也让自己在奉献中抵达更辽阔的人生境界。

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做这样的“脚手架”:用爱心守护学生的脆弱,用耐心等待迟开的花朵,用责任心筑牢学术的基石;更愿以理想主义为火种,点燃更多年轻心灵对真理的渴望、对世界的善意。因为我知道,当千万个被点燃的生命汇聚成光,我们便共同书写了教育最动人的诗篇。


李先能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10

十年从教,让我对教育家精神有了一些朴素的体会,它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融入教学日常的一种坚守。

教育家精神,是扎根岗位的学术自觉。曾经在国外留学工作多年,但我深知,只有将所学与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学问才能真正为国家服务。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本分,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教育家精神,是教学相长的育人智慧。经管学科迭代快,但“因材施教”的内核从未改变。我给学生布置的每一项任务都尽量因人而异,看着他们从初进组的生涩到自信,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是点燃,而不是灌输。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对教师最好的回报。

教育家精神,更是默默传递的精神火种。当年我的导师给予我的谆谆教导,如今也成了我对待学生的基本要求。精神就是这样,一代影响一代,无声却有力。

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每一个教师的讲台坚守。我所理解的教育家精神,就是把学术理想写进国家发展的需求中,把学生成长刻进日常教学的细节里,把精神传承融入一代又一代的对话中,在平凡中践行使命。这一个十年如此,下个十年亦如此。


我们向从事管理服务工作20年、10年的教职工致敬!谈一谈您的感想与收获...


杨春薇

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办公室(党务)

入职20年

时光荏苒,转眼间,这已是我在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度过的第二十个教师节。回首过往,心中满是感慨与感恩。

深耕教务,育得桃李绽芳华。二十年来,我始终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初心,从精心优化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细节,到提升学业支持的每一项举措,只为助力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梦想。这段历程让我也深悟:平凡的教务工作,实则是育人事业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石。那些在办公室熬夜打磨培养方案的夜,为解决学生学习难题跑过的路,都成了沉淀在心底、温暖而珍贵的回忆。我坚信,管理即服务,服务亦是育人,能为师生们的教学科研保驾护航,这份工作便有了沉甸甸的价值。

笃行党务,红心育人践初心。党务工作是我人生中另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组织党员学习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从发展党员到凝聚党员力量,让我对“教师”二字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一次次谈心、一场场学习,我们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筑牢思想根基与组织保障,也亲眼见证了信仰的力量在这片沃土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感恩同行,矢志奉献谱新篇。未来的日子,我仍将心怀敬畏,步履坚实,继续为学院师生做好服务,为我们共同热爱的这份事业,奉献全部的热情与力量。


宋平平

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

入职20年

时光荏苒,我已在经管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服务 20 年。回望这段 “职场变形记”,我始终行走在解锁新技能的路上,从行政 “小白” 成长为 “老兵”。

2005 年初入职场,我每日周旋于课程安排、教师联络、教室预约与手抄成绩之间,最怕听到 “教室电脑蓝屏”等消息。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唯有提前严谨规划,方能从容应对新学期。

2008 年开启 11 年学生管理生涯,我全天候 “微笑服务”,接触的学生涵盖 60 后到 90 后。曾协助50多岁的企业高管 “内卷王”,也安慰过刚入学就想创业的 “下一代马云”,深夜还需回复学生的焦虑倾诉。“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见”便是我对 “用心奉献” 的诠释。

2020 年转型加入企业培训 “攻坚队”,我快速解锁 “人脉扩张”“市场拓展”“资源整合” 三项技能。为央企、国企核心干部设计管理提升方案,积极推广 “高级商学班”。

2024 年进军新媒体领域,我全身心投入 “搞号”:从公众号排版练手到短视频流畅编辑,从被学生吐槽 “BGM 显年龄” 到玩转虚拟直播间,甚至能与 AI 主播竞争。解锁流量密码、增加粉丝、提升品牌影响力,成为我追逐的 “光”,也让我预见虚拟媒体的广阔未来。

20 年来,目睹中国商科教育从 “洋气模仿” 到 “本土超车”,我感恩学院培养与师生支持。教育的辉煌,陪伴一茬茬年轻人从 经过奋斗走向巅峰。我愿永远做那个运动场边的陪跑人。


安康

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

入职10年

转眼间,我已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度过十个春秋。犹记初来之时,不过是想弥补未曾在此求学的遗憾,未曾想竟悄然重塑了我的人生轨迹。

在这里,我有幸与学院的老师们深度结缘。他们各具风采,却同样怀揣教育热忱;治学严谨,又不失幽默风趣。在岁月的沉淀中,许多老师与我亦师亦友。他们或循循善诱,耐心为我答疑解惑;或言传身教,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智慧。从管理的精妙,到经济的深邃,从工程的严谨,到人文的浪漫,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认知世界的道路,也让我学会从不同视角思考人生。我虽未在大工读过书,却在大工收获了丰厚的滋养。

我也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成长。他们带着憧憬与梦想踏入校园,又满载知识与自信奔赴远方。在朝夕相伴的日子里,我与许多校友结下深厚情谊。他们阳光向上,热爱运动,拥抱生活,始终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这种积极的能量也深深感染着我,让我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这十年,我走得踏实,内心充实。因为这十年,是我与经济管理学院携手同行的十年。我将自己的努力融入学院发展的洪流,虽只是点点微光,却也希望能为这片星海增添一份璀璨。未来的十年,我满怀期待,愿与学院继续并肩,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曲宗婷

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

入职10年

回顾这十年在MBA招生岗位上的点点滴滴,说“教育家精神”似乎有点宏大,但细想起来,它其实就藏在我们每一天琐碎而具体的工作里。

所谓“教育家精神”,于我而言,就是用真诚见证成长,用专业守护梦想。招生不像讲课,没有固定的教室和教材,我的“课堂”在咨询电话里、在招生宣讲会上、在微信回复的字里行间。我们没有站在讲台上授课,但同样用耐心和智慧,成为学生求学路上第一块垫脚石,用一份份材料、一次次沟通,搭建起学生与学院之间的信任桥梁。

十年下来,我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毕业季看到曾经忐忑的考生,变得自信从容地在台上领取学位证书时,脸上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我很荣幸,自己是第一棒。

未来路上,愿继续见证更多可能、传递更多价值。致敬所有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同一篇名为“成长”的故事。

有人说“教育家精神”离行政岗位很远,但我觉得,它就藏在对每个考生的用心里,藏在“不放弃任何一份可能”的坚持里。未来,我仍想做MBA教育路上的“微光”,陪更多追光者,一起奔赴教育强国的星辰大海。



教育的真谛蕴含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中

在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中

在对教学方法的持续探索中

从初执教鞭的青涩到满头华发的从容

变化的是教学技巧与外在形态

不变的是教育者对 "立德树人" 使命的践行

这些跨越时光的教育回响

终将汇聚成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长河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世界

我们向每一位筑梦人致敬

祝您教师节快乐!

上一条:大工经管学院12篇案例获评第十六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

下一条:2025年度中国国有企业研究院国有企业理论研究开放基金立项评审会议召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