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首页English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校友 >> 校友风采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朱晓军:努力奔跑的金融追梦人

2020-12-23  

【校友档案】朱晓军,中国华新资本(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1989年-1993年本科就读于我校工业管理工程专业。拥有超过25年的国际金融领域从业经验,曾连续十几年担任美国花旗、英国汇丰等国际顶级金融机构高管,是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行业专家。历任中国光大银行总行信用审查处副处长、信用管理处处长,德意志银行新加坡分行及香港分行金融市场董事,加拿大皇家银行香港分行董事总经理、副行长兼资本市场太平洋集团执行副总裁,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汇丰银行环球资本市场中国业务发展总监。2016年在香港创立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新资本,任董事长兼总裁,是香港金融管理局和证监会认可的高管和资深人士。自2001年起先后持有香港证监会一号牌照(证券交易)、二号牌照(期货与期权交易)、四号牌照(就证券提供意见)、七号牌照(自动交易服务)和九号牌照(资产管理),现为四号和九号牌照负责人员。兼任香港场外结算有限公司顾问,大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监事及提名委员会主任。

大连银行监事会召开前,从港抵连的朱晓军第一时间与监事长探讨事项。目光炯然,西装笔挺,鬓角略有斑白,虽已在外工作生活二十年,但朱晓军依然“京腔”。二十五年的金融从业经历,从国内银行信贷员到国际顶级金融机构高管,再到中年时分转而创业,他的经历令人艳羡、惊讶、不解,但朱晓军却用大工人特有的品格演绎着一段又一段激扬的时代故事。

大工人,要投身时代

1978年,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深远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大时代。那一年,朱晓军7岁。而他的父母作为新中国建设初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正在加班加点、亲历改革开放进程。少年时代的朱晓军耳濡目染的是政府部门忙碌的办公室、人民银行的金库和飞速发展的中国。于是,成长里便多了祖国建设与使命担当,“将来,投入到国家发展建设中去。”朱晓军告诉自己。

80年代末,我国的管理人才奇缺,热血青年朱晓军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追求,渴望在这个领域施展拳脚,学有所成。大工管理学院拥有国际知名的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它是中国引进美国现代管理理念和教育培训体系的第一个窗口,这一切让朱晓军魂牵梦绕。1989年,朱晓军毅然决然的在高考志愿上填报了大工。苍天不负有心人,朱晓军以优异成绩从皇城根下来到了凌水河畔。

时至今日,朱晓军仍然记得教过自己的恩师。朱舜卿、韩大卫、金镝、余凯成等老师的名字如数家珍。“学校非常重视我们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给本科生都配备了最好的师资力量。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同于国内很多商科院校,更加注重学生数理功底的培养,数学系和物理系的主任亲自授课,现在看来,这些都为我从事金融市场工作,尤其是在固定收益和衍生产品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这些,期货、掉期、期权等模型就无从谈起”。朱晓军不无感慨地说。

在同学之中,朱晓军第一批光荣入党,红色基因早早根植在心。他担任管理学院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实心实意地为同学服务。受专业影响,他从图书馆借阅最多的就是名人企业家传记,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这些世界上数得出来的创业者,他都读过。

有大师授业,更有恩师关怀。三十年后,大学时期的班主任、现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终身教授何威老师仍是朱晓军感激的人。那时的何老师也是个年轻小伙子,与朱晓军们亦师亦友。除了生活起居上的关心照顾,更用年轻教师特有的方式爱着学生。在那个“电脑”还很陌生的年代,何老师就利用课余时间教大家用英文打字机打字,为学生们寻找为数不多的英文教材,复印分发,对照练习。这些带有淳朴情愫的“额外”教学,加之丰富多彩的大学经历,在那个尚未互联互通的时代,都像暗夜里的一束光,启蒙了朱晓军的国际视野和时代触觉。

1993年,大四毕业前,朱晓军来到深圳租赁公司实习,那是他第一次去深圳,第一次站在国贸大厦上看特区成长,第一次看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雏形。改革大潮扑面,召唤着青年投身其中。

放弃,为了更好的出发

“东方风来满眼春”,深圳实习归来,22岁的朱晓军迈出大工校门,坚定地投身于金融行业。他放弃了传统四大行的offer,选择加入了成立还不满一年的新兴商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去拼去闯去冲锋。

虽然当时光大银行人还不多,但精英不少,行里毕业于北大、清华、人大的高材生,和非金融专业的出身,都激励着朱晓军以大工人骨子里的精神,边努力工作边学习。光大银行刚起步,有些地区还没有分支机构,他虽在北京总行工作,也还要负责江浙和广东地区业务,经常出差。每天,都有数十家企业需要服务,即使这样,他还是攻读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的在职研究生。由于业绩出色,1997年,他被评为中国光大银行全行“先进个人”,1998年担任信用审查处副处长,1999年升任信用管理处处长。那年,他28岁,是从大工毕业的第六年。

业务愈加深入,朱晓军愈加意识到,虽然光大银行在当时的国内是走在前列的新兴商业银行,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金融机构相比还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去学,去挑战。”朱晓军暗暗对自己说。对二十来岁的青年人来说,婉拒行长的多次挽留,放弃优渥的事业上升通道,一切清零重新开始,这并不容易。虽有不舍,但年轻的朱晓军还是选择了挑战自己。1999年的一天,他辞去光大银行的职务,加入了德意志银行新加坡分行,整装再发。

不同于在光大银行从事的公司银行业务,来到德意志银行后,朱晓军主攻金融市场。对于FICC,固定收益、货币、大宗商品、股权以及各种各样的衍生产品,他并不很熟悉。朱晓军坦言,在德意志银行的7年里,学到了太多,也付出了太多。刚到德意志银行时,无论金融市场业务基础还是英语水平都远远不够。“举个例子,在光大银行时,彭博交易系统虽然摆放在交易室中间,却无人会用,而到了德意志银行,这是每个人工作必备的工具。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朱晓军苦笑到,看书学,向他人学,边工作边学,能想到的学习途径朱晓军全都尝试。

在新加坡工作期间,公司给他租了一套相当棒的公寓,可以俯瞰新加坡东海岸公园,远眺马六甲海峡,被誉为“新加坡最佳建筑设计”。然而,他却从未认真欣赏过这样的景色,因为真正住在里面的时间少之又少,每天早上8点前他已到办公室,晚上11点前还没回。在新加坡的日子里,他从没看过一场电影,没休过一个假日。朱晓军用大工人的执着与坚韧诠释了卓越的内涵,任至德意志银行新加坡分行及香港分行金融市场董事。

凭借优异的工作表现,国际顶级金融机构的橄榄枝纷至沓来。在2007年到2016年的9年时间里,他又先后担任加拿大皇家银行香港分行董事总经理、副行长兼资本市场太平洋集团执行副总裁,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汇丰银行环球资本市场中国业务发展总监,与国际顶尖金融从业者齐头并进。在外人看来,朱晓军已然“功成”,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还不能“身退”。面对高盛等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的加盟邀约,朱晓军又像多年前一样,又一次选择了放弃。而这一次,他选择“为追梦,再出发”。

追梦,永远在路上

多年前的一次环球旅行令朱晓军终身难忘。在希腊的博物馆里,他看到了阿拉伯等东方国家的文物,在意大利,他又看到了东方国家以及希腊的文物,到了法国,他则看到了东方、希腊和意大利的文物,而在大英博物馆,他看到的是前面所有国家的藏品。这趟旅行带给朱晓军很大的触动,藏品背后更是国家的力量。“不能一辈子为外资金融机构打工!”朱晓军这么想,也就选择了这么做。

2016年,朱晓军放弃了国际顶尖金融机构高管的身份,同几位伙伴一起创立中国华新资本(香港)有限公司。“过去在中资和国外的金融机构干了这么多年,学到很多东西,现在应该把它们发挥出来,为中国资本市场做点事。”朱晓军说,华新资本的“华”字就是要向全世界宣告,这是一家中国公司。

为了保证公司脚踏实地往前走,不受制于人,朱晓军坚持一不挂靠,二不找“金主”,就凭自身努力稳步前行。

创业不易。从豪华办公室回到小格子间,从出差头等舱到“飞猪”网站订票经济舱,已近中年的朱晓军却像个小伙子一样全然不顾,血脉贲张。经过三年的努力,华新资本已经走上正轨,无论是资产管理,还是投资咨询、财务顾问的相关业务都已小有规模,产品和服务也逐渐成型。用朱晓军自己的话说,华新资本就是要通过其产品给更多的股东、投资人提供物超所值的金融服务,带来好的回报,未来即是优秀的金融平台与俱乐部,各方都会共享价值。同时,凭借多年的行业声誉和金融市场合规运营经验,他受聘于香港交易所、大连银行,为推动金融行业发展、回馈社会贡献力量。

朱晓军如是说,“我们恰逢一个伟大的时代。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正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金融领域也是这样。作为一名金融人,我觉得如果不做一些事情就愧对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与挑战。”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朱晓军正怀揣梦想,一路前行。


内容来源:校友工作处

下一条:孙宝石:孤独跑者在路上

关闭